当前位置:首页 > 产品中心 > 正文

自闭症做康复费用一个月(自闭症康复费用国家报销吗)

  编者按:有这么一群孩子,他们将自己闭锁,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,这就是自闭症儿童。自闭症患儿又被叫做“星星的孩子”,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,在遥远而漆黑的夜空中独自闪烁着。自闭症,又叫孤独症,至今无法确切解释其病因,没有特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能够彻底治愈。在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到来之际,记者走近这个特殊的群体。

  略显疲惫的眼神、若隐若现的几缕白发、言谈举止中透出的期待……3月30日,在青岛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自闭症部的培训室内,48岁的李英看着正在接受训练的儿子,向记者敞开了心扉。从刚开始无法接受孩子患有自闭症的现实,到病急乱投医花了不少冤枉钱,再到平静接受耐心陪着孩子训练……李英的心路历程或许很多自闭症患儿家长都经历过。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,孩子如果被确诊为自闭症,或许就会成为一生的牵绊,他们不仅需要长期不断的投入和陪伴,也需要持久的精神支撑。

  从无法接受到慢慢习惯

  李英36岁那年才怀上东东,由于生育年龄比较大,她曾对孩子的健康与否心存担忧。孩子出生的后的种种迹象,让这种担忧愈来愈烈。当东东最终被确诊的时候,虽然早有心理准备,却依旧给了这个家庭致命一击。

  李英说,孩子在1岁半的时候,带着他出门就嚎啕大哭,不顾一切地哭喊。正常的孩子哭大多是因为想要得到东西,如果大人不满足,就休息一下再哭。但东东从出门到回家,一路上一直都在哭,他仿佛用这种方式来抗拒着外界。李英注意到,东东学会说话的时间特别晚,各种行为方式都比别家孩子晚一些,“我们很难捕捉到他的眼神,他就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。”

  2007年秋天,3岁的东东在青岛市妇儿医院被确诊为自闭症。为了能够确认孩子的病情,她和丈夫先后又带着东东到了多家医院进行确诊,结果依旧是自闭症。

  孩子过了3岁之后,变得越来越难带。短暂的消沉之后,她和丈夫决定,争取最佳时机给孩子做康复训练。自此之后,丈夫负责赚钱养家,李英就辞了职,一直带着东东做康复训练,同时也学习各种知识,给东东创造最好的康复条件。排了半年队,东东进入青岛市妇儿医院进行康复训练了一年。此后,东东又转入现在的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自闭症部做康复,一转眼又是7年。

  时隔多年之后,李英用这么一句话来总结:当一个人受到打击的时候,就会本能地进行挣扎,然后适应。慢慢地接受事实之后,李英明白,他们再也过不上正常的生活,“时间久了,就慢慢习惯了,心态也会越来越好。”

  日夜陪伴的八年煎熬

  在这八年的时间里,李英每天就像上下班一样,带着东东做康复训练。八年间,李英也接触了很多和她一样遭遇的家庭,他们彼此分享着自己的故事,也互相慰藉,抱团取暖。

  与智障、肢体残疾不同的是,自闭症患者外貌没有明显的特征,绝大多数情况下,他们安静、沉默,看上去跟普通人没有两样。拥有一个自闭症孩子,对于任何家庭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,而社会的不解、冷漠和歧视,更让这样的家庭倍感伤心。

  自闭症家庭大多是三口之家,爸爸工作养家,妈妈带着孩子做康复训练。李英说,早期治疗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,也让这个家庭陷入贫困。自从青岛市提高了补贴标准之后,他们才开始不用为孩子的康复费用发愁。记者了解到,目前在青岛的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训练、享受政府救助的共有740余名自闭症儿童。李英说,自闭症部每月的康复费用是2400元,由于他们属于困难家庭,每月有3000元的补助,不仅不用额外交钱,还可以解决就餐问题。

  更多的家庭没有李英这么幸运,他们要么正在排队,难以进入康复机构训练,要么到外地求医,无法享受政府补助。记者调查发现,私立的培训机构有的达到4800元/月,如果家长要求上私人课程,可能费用更加昂贵。

  “虽然面对诸多磨难,但看到孩子一点一点进步,心里觉得都值了!”李英说,虽然康复训练的效果非常慢,但带着儿子外出已不是难事。

  病急乱投医的家长们

  抱着侥幸心理寻求其他治疗手段的家长也不在少数,由于头疼孩子的语言表达,李英曾给孩子报过语言开发训练的课程,还曾去看过很多老中医,但没有一点效果。李英从群里得知,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做康复,还去求神婆、用针灸,甚至去北京、上海打5万一针的药物。“这些尝试最后证明都是没有效果的,不仅耽误孩子治疗,还花了冤枉钱。”

 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姜桂兰坦言,作为心理咨询师,她更多的时候是给家长们做心理辅导。虽然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设立了少儿精神门诊,但很多家长依旧不愿带着孩子来进行心理咨询,“他们是从心底里排斥自己的孩子有精神疾病”。很多家长过不了自己的心理关,这种表现尤其发生在高知家庭中,面对巨大的反差,他们更难接受。

  自闭症一般在3岁之前发病,但很难发现,很多孩子就医比较晚,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。姜桂兰说,人们通常所说的自闭症在医学上习惯叫“孤独症”。自闭症是一种脑发育性障碍,主要存在语言发育障碍、与人交流障碍、刻板行为和智力低下等方面的问题,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支持。有报道称,75%的自闭症儿童在六岁前未被及时确诊,90%以上的自闭症儿童无法接受正常教育。

  对于自闭症,目前没有很好的药物治疗方式,只能依靠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。“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异常的行为和举动,一定要及早发现、早点治疗,不要错过康复的黄金期。”在姜桂兰看来,自闭症患儿的康复属于“抢救式”的,越早进行效果越好,一旦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,后面做再多的努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。

  排队半年难进康复机构

 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全球每20分钟就有一个自闭症孩子出生,全球自闭症患者达到6700万。我国目前已有1300万自闭症患儿,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。而数据显示,青岛市持第二代残疾人证的自闭症儿童少年有1170余人,而实际上可能高达四五千人。

  青岛市先后将自闭症儿童康复救助年龄由0~7岁分别扩大为0~9岁和0~15岁,全市每年用于自闭症儿童康复救助投入1300余万元,全市经认定的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23家。据自闭症部部长高青介绍,由于青岛市的自闭症康复走在全国前列,很多外省市的家长也慕名而来。本来自闭症的康复机构就比较少,加上需求旺盛,排半年进不去的情况屡见不鲜。

  今年24岁的郑斐然是自闭症部的一名教师,从事这项工作已经两年。记者见到她时,她手上被抓伤的痕迹依旧明显。由于自闭症的孩子行为不受控,被抓伤、咬伤是很正常的现象。郑斐然说,由于这项工作的特殊性,很少有人愿意主动留下来当老师,加上本身学特殊教育的人员就少,使得这个缺口越来越大。“想做特殊教育的老师,单凭一腔热情也是不行的。”郑斐然说,如果没有专业知识,只有耐心和爱心,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瓶颈,解决师资队伍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。

  孩子的未来何处安放

  郑斐然告诉记者,根据政策,只有0~15岁的孩子才能享受政府的救助政策,作为公益性的机构,孩子只要过了16岁生日,就要被劝走了。对于这些孩子的将来,郑斐然也表示了担忧,“有的孩子可以送到一些特殊教育学校继续培训,有的孩子可以去进行融合教育,但有的孩子恐怕就只能在家里生活了。”

  在李英的设想中,从来都不曾奢望过孩子会有多大成就,只盼望他将来衣食无忧,能有一个公益机构收留,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,不给外人添太多麻烦。李英说,在医生下达确诊书的时候,她就被告知孩子属于病情严重的,将来离不开人看护。她希望,在父母不能再照顾孩子的时候,政府可以设立一个机构来容纳这些大龄的自闭症患儿。

  每年自闭症部都会送出几个孩子到正常的小学接受普通教育,但这样的孩子数量少之又少。姜桂兰说,对于孩子不能抱着太多的期望,如果孩子不能适应正常教育,要让孩子去学习适合自己的知识。姜桂兰说,对于未来这些孩子将何去何从,的确是一个需要引起社会关注的问题。

  本报记者郝园园(文中李英、东东均为化名)

  刚开始的时候感觉没有希望,整个家庭都被一种悲伤笼罩。当一个人受到打击的时候,就会本能地进行挣扎,然后适应。慢慢地接受这个事实之后,也就明白,再也过不上正常的生活了,时间久了,就慢慢习惯了,心态也会越来越好。

  ——家长李英

  很多家庭到处盲目求医,其实都是徒劳。家长们应当早点接受事实,及早调整心理。还有不少家长故意隐瞒孩子患病的事实,希望等到孩子自己康复训练好,这也是错误的想法。

  ——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姜桂兰

  (来源:半岛网-半岛都市报) [编辑:林永丽]

相关文章:

发表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